第273章 郑板桥真迹? (3/8)
家伙,乾隆御宝?再一看价格,保准倒吸一口凉气:才三四十万?
自然而然,就会冒出捡漏的念头。
但别奇怪,这样的情况每年都有。国内国外各大拍卖行,每年上拍的乾隆御笔差不多在一千件以上。有的时候,估价十多万的都有。
究其原因:伪作太多。
据故宫博物院统计,光是有据可查的,乾隆一生留下的书画真迹有四万多件。晚清到民国的仿作,则在十倍以上。
抛开仿作,就说这四万多件真迹:由翰林院词臣代笔的,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四十万再加三万,这是多少?
重点在于,乾隆的笔力和画功都只是一般,字为程式化行书,画风平直,匠气过重。
说直白一点:没什么个人特色,词臣极容易仿笔。但因为用的是贡纸、贡墨、又是在乾隆时期创作,让现代鉴定的难度直线飙升。
所以,既便纸对、墨对、印对,但除非《石渠宝笈》著录,或有据可查是乾隆亲笔的重大历史题材,或留有后来名家顶级鉴藏印,其余一律归为代笔。
这三种,还不到乾隆所有作品中的千分之五,而这其中的百分之九十,都由各大博览机构珍藏。民间流传的,不足上千件。
像眼前这一种,就是三种之外的那种,所以才会标价三四十万。
其实真正的内行大都知道这个情况,有时候看质量不错,也会拍一两幅。但出价普遍不高,基本不会超过最高估价。
但怕就怕遇到外行或是半内行,以为捡了漏。一遇到这种,送拍方不请个托往上抬价,都对不起财神送上门的机会。
暗忖间,林思成又看了两眼:“可以拍,但别超过六十万!”
叶安宁怔住:“啊?”
意思是……这是代笔?
她低下头仔细看,一看就是好久。
林思成又提醒了一下:“钱维城!”
叶安宁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己看不出来?
钱维城是乾隆十年状元,书法家,给乾隆代笔代了半辈子。
如果给乾隆代笔的词臣排个号,他的字画老师董邦达(乾隆时工部尚书)排第一,钱维城排第二。
所以极受乾隆宠信,历任礼、工、刑部侍郎,浙江学政等。死后乾隆赐尚书衔,谥文敏。
同时,钱维城还是清中时期的书法家,画家,在乾隆的收藏目录《石渠宝芨》中,收录的钱维城作品有一百六十多幅,可见乾隆皇帝对钱维城作品的赏识程度。
基于此,再以他“状元”、“高官”等身份的加成,以及这两方乾隆真印,林思成给这幅对联估价六十万,并不算高。
又瞅了几眼,叶安宁拿出笔,记在了小本本上。
三两下记好,她又指指旁边:“林思成,这一幅要不要看?”
林思成瞄了一眼,不知说点什么的好:康熙御宝?
与乾隆相比,康熙流传下来的作品稍少一些:抛开后世伪作,盖有真印的作品两万余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