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参观,考察 (7/9)
/> 听到林思成把“BTA技术”转给了文研院,刘书贤不住点头:“这小孩不错:头脑清楚,敢想敢干,是个人才!”
那当然。
吴晖和孙嘉木齐齐的点头。
正转念间,刘书贤的手机响了一下,秘书发来了一条信息:司长,时间到了。
再一看表:两点二十。
三个人如梦初醒:光顾着吹牛、感慨,正事压根就没谈。
刘书贤检查开会用的资料,吴晖抓紧时间,征求了一下领导的意见:“司长,你先定个大方向!”
刘书贤沉吟了一下。
勘探出五处窑址,涉及六个朝代,十几种名瓷工艺,无论是影响力还是代表性,已然算是到顶了。
文物局主持指导,联合地方机构发掘已是必然。同时还可能需要故宫、文研院陶研所协同。
派多少人,什么级别的专家,指导重点,待会都要在会上定下来。
不过各部门负责都听过上午的讲座,心里基本都有底。
其次,这个“西北大学研究中心”和林思成,又该怎么安排?
啥,不让他参与?
不可能。
窑址是人家找到的,线索是人家收集的,工艺关联性也是人家验证的,甚至把工艺技术都复原了大半。
临了只剩遗址发掘,你不让人参与,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有什么意义?
思忖间,刘书贤起身,拿起了文件夹:“大小六处遗址,如果全从局里调人,肯定不现实。待会你先提一提:局里负责指导和组织,发掘主力依旧是原勘探团队为核心,地方各机构协助。如果没人反对的话,就打个报告上来!”
怎么可能有人反对?
下午开会的各部门负责人,基本都听过上午的讲座。全都知道:林思成已经干了大半的活。
心理得有多阴暗,多嫉妒,才会在最后的环节上把人踢出局?
更不用说,局里刚刚才欠了人一个天大的人情……咦?
刚才怎么没想到,林思成把BTA复配技术转给文研院,竟然还有这么一层考虑?
暗暗惊叹,吴晖又提醒了一下:“司长,那研究方面呢,怎么安排”
刘书贤想了想,又叹了一口气:“都到这个份上了,还有什么研究的必要?”
吴晖怔了怔:自己也是,一时犯了灯下黑?
上午的讲座讲那么清楚,等于林思成把所有的工艺链条关联性、可能性全推导了一遍,就算漏了些边边角角,也是聊胜于无。
从京城到山西,舟车劳顿,又费钱又费人又费设备,吃不好也住不好,就为了点没什么营养的残羹剩饭?
好歹都是国字头的研究机构,考古领域内排得上号的专家,脑袋又没被驴踢肿?
吴晖甚至能想像到,待会都不用自己提,绝对有人会提出来:既然西北大学的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