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参观,考察 (3/9)
长,你先先看看这个!”
刘书贤怔了一下,孙嘉木也怔了一下:
四只杯子,一件比一件薄,一件比一件透。
胎质细洁,釉色青莹,如玉一般。
再和故宫与国博珍藏的影青瓷文物对比,有什么区别?
甚至于,感觉仿烧瓷的感观要更好一点?
吴晖指了指:“这是来京城之前,林思成烧出的第四炉,按他的说法,和展馆中的湖田窑影青瓷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仿真度顶多百分之九十……”
“一是釉色呈色机制:影青瓷的主要呈色元素是铁,微量元素的干预性很低。但这几件中不但添加了河津窑细白瓷的铍、钛、锰,还添加了微量的钴……”
“其次,如果以肉眼观察,釉色基本一致。但如果做光学检测,就会发现结晶相有误差……林思成称,这是釉面析出钙长石微晶的细节不同所导致。
说简单点:缺乏原瓷具体的烧成曲线,即阶段性控温、窑炉气氛、降温过程中二次析晶速率等核心数据……”
“这几点,都没办会通过标样分析推导,必须发掘遗址,参考窑炉构成、分析灰渣、窑汗等遗存物……”
吴晖娓娓道来,刘书贤不住点头,双眼却紧紧的桌上的四只杯子。
孙嘉木更是被震的愣住了一样。
复原古瓷工艺,仿烧古代名瓷,他们不是没见过:故宫陶瓷研究所、文研院陶研所、景德镇大学、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等都算是类似的机构。
第二档的则更多,比如各省博物院。
仿制的成品他也见过,比如汝瓷:故宫、景德镇、汝州陶研所,以及河博都仿制过。
但能仿这么快的,他真的没见过。哪怕如吴晖所说:并非百分之百复原,还要差一点,顶多百分之九十。
依旧拿汝瓷举例:1987年,宝丰清凉寺(北宋汝官窑遗址)发现部分汝瓷残器,并玛瑙矿脉与原矿釉土,河博正式破解汝瓷胎釉配方。
但直到2004年,河博才基本实现釉色稳定,使相似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而林思成用了多久?
四个月?
更或是,一个月?
“配方好说,无非就是依样画葫芦,照着化验结果推导,再寻找合适的瓷土,找不到就配……但固相反应(釉层结晶)、火控技术呢?”
刘书贤越想,就越觉得不可思议,“不知道窑炉的具体结构,就只能靠猜。但不可能只试烧了四五次,就蒙到百分之九十的程度?”
不夸张:成功的概率比花两块中五百万还要低。
要说林思成是碰运气蒙对的,那还搞什么研究,买彩票不更香?
吴晖言简意赅:“他抄的!”
啥?
刘司长一脸古怪:“他咋抄?”
    河津窑没发掘,宋代湖田影青瓷窑址早被元、明、清三朝破坏的干干净净,他能从哪里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