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264章 屈才了 (1/5)

      方进端来了糕点,李贞沏了茶,吴晖却动都没动。

    他安安静静的坐在对面,盯着林思成,眼神复杂莫名:震撼、惊愕、不可思议,不敢置信……

    一个星期,吴晖没日没夜,废寑忘食,人都瘦了一圈,才把林思成的研究报告中的成果验证了一小半。

    即溶剂基础配比,无机盐协同。剩下的三大类,他看都没顾上看。

    这还是拿着标准答案反向验证,如果是从头开始研究,需要多久?

    从八十年代末到2000年,文研院将BTA的缓蚀率提高到百分之七十,用时十一年。

    之后,借用文研院的数模和核心资料,将BTA的缓蚀率提高到百分之七十五,国博用时五年。

    同时期,北大文博系另辟蹊径,研究复配体系,用时三年,将BTA的缓蚀率提高到百分之八十。

    这还是BTA考古应用研究领域最权威、最顶尖的三家,第二档、第三档,乃至不具名的高校团体和研究机构多到数不清。

    耗时八九一十年没任何成果,尽跟到别人屁股后面吃灰的一大堆。

    而林思成用时多久?

    一年!

    效率又是多少?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沉默了好久,吴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林思成,你知不知道,材料学研究有多难?”

    林思成没吱声。

    要说难,确实难。

    一是涉及领域太广:物理、化学、生物、机械工程、量子力学、凝固体物理、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学、以及材料热力学、材料制备工艺等等等等。

    二是足够抽象。就说一点:材料性需结合宏观数据、细观结构、微观原、分子层面……就这一行字,分开都认识,合一块,是不是就感觉:这讲的是什么寄吧玩意?

    看不懂就对了,从大四拉几个材料专业的毕业生过来,搞不懂的一大把。

    所以,凡是涉及材料学的研究团队,光是研究员就得配十几个,但凡少一个,你这试验就搞不下去。

    这还只是基础的团队配置,涉及到具体研究和实践,难度系数是几何倍数的几何倍数。

    一是材料设计空间巨大,选择构建单元及其排列方式有无数组合可能,你得一样一样的试,一样一样的排除。

    就像林思成报告中的无机盐协同:BTA +钼酸盐\/钨酸盐\/磷配盐\/硅酸盐。

    乍一看,复配体系才四种,感觉好简单?

    但具体到分类品种,四种盐类的单体总数是一千一百多。如果扩大到适用于缓蚀剂的无机盐,基础单位是“万”!

    而且并不是你把单体选对,实验就能做成功:还需要精准的核心配比、更需添加的金属离子和有机酸的种类、数量与顺序,及实验环境参数:PH范围、温度、湿度等等等等,精确到小数点之后好几位的程度。

    不管是哪一种,但凡错一个百分点,准备了十多二十天,乃至一两个月的实验当场就能报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快穿:人渣洗白操作指南 重生:从友商公敌到友商之光 华娱之一番为王 擎神之全能女帝 理科状元考科举?强到朕傻眼 徒儿,出狱祸害你未婚妻去吧 我在八零当后妈! 恶毒向导不装了,全员火葬场吧 从私吞千万亿舔狗金开始当神豪 玄学大佬三岁半,顶流渣爹靠边站
相关推荐:
重生:从友商公敌到友商之光 华娱之一番为王 徒儿,出狱祸害你未婚妻去吧 我在八零当后妈! 从私吞千万亿舔狗金开始当神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