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言之尚早 (2/6)
河津窑,将发现河津窑的林思成写进教科书。
以后但凡提到唐瓷、高温瓷、古代冶炼,就离不开这个地方,离不开发现这个地方的这个名字……
顿然,有人又想起刚下车,林思成在松木里看了看,又上山转了转,然后抬手一指:哪儿是庙、哪儿是池、哪儿是窑。
以及,他对于烧煤型瓷窑、焦煤型瓷窑的判断。
说实话,这已经不是快不快,准不准的问题,而是超出了常人的认知。
想想之前:二十出头的荣誉顾问,特邀专家,特聘工程师……这他妈得有多优秀?
再看看现在:值,真他妈值,千值万值。
哪怕最后没有复原什么卵白瓷,光是这座窑,就不枉市领导那么重视,专程带团去西京谈判了一场……
一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林思成依旧波澜不起,按步就班。
“黄教授,取样吧,先过一下仪器……”林思成交待着,又笑了一下,“都先别高兴太早,万一不是唐代的,而是宋,更或是金代、元代呢?”
那也够了。
哪怕是元代,也比最早发现的“明代成化用焦炭烧斗彩瓷”早了两百年,足以称得上改写历史。
何况在场的都不算外行,至少知道什么是迭压型遗迹:城上建城,坟上建坟,即上下覆盖,老的在下,新的在上。
如果是窑址,那就是老窑上面建新窑。
再看钎管中的土层:新窑炭堆的最底部,与旧窑顶的红砖层足有一米,而且全部为生土层。
由此就可以推断出:这种迭压关系并非人为因素导致,而是来源于自然力量。十有八九是山洪、泥石流之类的灾害毁了旧窑,灾后又在旧址上建的新窑。
换种说法,新窑旧窑之间相差的时间,可能不超过十年,很可能只隔着一两年,说不定连窑工和师傅,都是同一批人。
所以,如果是旧窑是唐代,新窑也只可是唐代……
林思成又要了纸和笔,重新画了一张图:“初步推断,两种地层间隔年代不是很长。但间隔层很厚,说明只是覆盖,而非破坏,尽量以非侵入式勘探……”
“与旧窑对比,新窑方位偏移很大,水平错差至少在五十米以上。但设施布局相差不大,依旧是临坡型洞坑式窑炉……重点勘察炼焦炉及配套设备,其次,不排除窑炉构造为双火膛,及配备鼓风设备……”
林思成边画边讲,田杰拿着本子,一字不落的记到了上面。
大致交待完,一群人又下了坡。
既然找到了燃料堆,找到核心的窑炉位置和配套设施是迟早的事情,没必要亲力亲为。
他陪着水即生回到了车边。
一旁就有树荫,谈武给林思成搬了把折迭椅:“林老师,要不要汇报?”
“等一下吧,最多半天,黄教授这边就能做出焦炭和输助样本的检验结果。不出意外,天黑之前,田所和高队基本能勘察出这两层遗址的大址范围。所以,明天早上再汇报也不急……”
林思成笑了笑:“不然万一放了空炮,领导该有多难受?”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