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领导能乐疯 (4/5)
bsp; 然后到了明初,由工部虞衡清吏司(主工业研究)和御器厂联合复原。历史上有名的永乐甜白釉半脱胎器,宣德、成化蛋壳杯,以及鸡缸杯的制胚烧胎技术,全由此而来。
然后到了万历初,景德镇制瓷大师昊十九精益求精,更上一层,研究出更为精巧、瓷壁更薄的卵幕杯。
有多薄?
将将半毫米,照着光,就如鸡蛋壳内的那层卵衣内膜。
这个存世量更少,连两岸故宫都没有。
但这儿,突然就冒出来了一只宋代的卵白玉碗?
怪不得,林思成想都没想,就付了八十万?
赵修能拿起那只碗,翻来覆去,覆去翻来,眼睛里冒着光:“这东西如果上拍,哪怕找不出出处,估计也能拍个二三百万。”
“值多少钱只是其次,而是工艺!”王齐志一脸震憾,“意思就是,卵白玉的技术源头,很可能就在河津?”
真要在这儿,陶瓷界能炸翻天。
林思成猛摇头:“据推断,卵白玉工艺应该源自于周代柴窑和北宋汴京官窑,但都没有实物出土。
所以严格来说,光是这只碗,就绝对称得上新发现,新工艺,而且有很大的可能,领先同时期的两个邻居。”
新发现,新工艺,且领先同时期的定窑和磁州窑……有了这个,还要什么澄泥砚?
到时候,山西的领导估计能乐疯。
赵修能和王齐志精神一振:“你说窑址在河津……这是怎么判断的?”
“这些天,咱们收集到的样本不少,很明显,宋代时西坡古窑的技术没这么高,这样的卵白玉,应该烧不出来……老师,赵师兄,你们再看这一件……”
林思成指了指那樽刻花三彩枕残器:“这件是陶胎,如果是在西坡烧的,就该用更适合于烧陶的西坡陶土。但这一樽,却依旧用的是固镇瓷土,所以我断定,窑址就在固镇一带……”
王齐志和赵修能对视一眼:好像有点儿道理。
但所谓孤证不立,如果这是个例呢?
不过两人没吱声,更没追问。
林思成也知道,有点儿牵强,但一时半会儿,这已经是他能想到的最能站得住的脚的理由。
总不能告诉这两位:他脑子突然开了窍?
如果之前让林思成回忆,他的印象确实很模糊,甚至在故宫什么地方见到过瓷枕都想不起来。
但见到桌上这一樽之后,记忆就如打开了闸的洪水,涌了出来:2016年,山西运城发现河津古窑。
当年,就入选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国家博物馆专程举办为期三个月的专展:龙门遗粹,山西河津窑考古成果展。
而在些之前,山西考古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整整发掘了五年,可见遗址有多大,发现有多多?
而窑址,就在河津,就在固镇。
林思成也很肯定,遗址很可能不在矿区,至少不在瓷土矿脉上。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