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抽丝剥茧 (5/9)
谁关帝签不高深?
要那么好解,这庙里的香火能这么好?
就感觉,林思成学的杂还是其次,关键的是,他是真的懂……
又逛了一会,差不多快四点,几人商量着先去吃饭。
也是巧,刚出庙门,摊老板的电话打了进来。
赵修能正要接,林思成往前一指:山门前的车场里,胖老板靠着皮卡,手里拿着手机。
顺手挂断,几个人走了过去。
胖老板收起手机:“两天没联系,我还以为你们不要了呢?”
东西当然要,但这是个老油条:你越是追的紧,他价格越是绷的高。所以林思成和赵修能谁都没联系。
直到昨晚上快到十二点,胖老板才给赵修能打电话,说是今天把瓷片拉过来……
林思成笑了笑:“来回三天,老板去的地方挺远吧?”
“是不近!”老板模棱两可,打开皮卡车的斗门,“先说好,一箱少了一千我不卖!”
“好!”
应了一声,林思成和赵修能跳上车斗。只是一眼,两人顿住,又对了个眼神。
足足五大筐,全是瓷片,但并非全是青花。
仔细再看:有青花纹的大都是洋蓝釉。土青料也有,但只有极少的几片,而且老化迹像明显要比之前的那些浅很多。
再看其它瓷片:有白瓷,有青瓷,甚至还有黑彩瓷和黑地白绘花与剔花瓷。
看胎质,大差不差。但土泌极重,一看就知道挖出来不久。
但这不是重点,而是年代:有新有旧,老化不一。比较新的那几片也就八九十年的光景,最多不超过一百年。但旧的那几片怎么看,都像是七八百年前的东西?
七八百年是什么时候?
元,更或是金?
最关键的是,胎质基本一模一样。和前天的那些比,同样一模一样?
这意味着什么?
等于这些瓷片用的都是同一种瓷土,应该产自同一个地区,乃至很可能出自同一座窑口。
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是一座窑从宋代烧到了民国。
说起来很长,其实很快。两人就瞄了一眼,然后就跳下了车。
胖老板愣了一下,不知道这两位是什么意思。
赵修能掏出烟盒,给他散了一根:“老板,你这才几片青花,就敢要五千?”
“青花都被我挑差不多了,瓷片就这些!”
胖子接过烟又给赵修能点着,“但成器多的是,要不再看看?”
“就你摊上那些青花,其它的再有没有?”
胖老板摇头,赵修能叹了口气,“暂时就这些吧,总共一千,行我就拉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