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得不偿失 (5/6)
石英结晶和铁质斑点。
这又说明什么?
说明这几百片瓷器,全部出自同一个地方,乃至同一座窑口……
霎时间,赵大想了起来:林思成翻瓷片的时候,问过老板一句:土沁这么重,从哪座瓷厂挖的?
关键的是,这么多瓷片,不可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运也运到京城,没必要专程运到山西来。
所以百分百,这是出自山西本地的窑口。
他恍然大悟:“师父,这些都是明代时山西烧的青花?”
“对!”林思成点头,“宣德后,因为景德镇产能不足,御窑厂尝试‘官搭民烧’的模式。其实就是强行摊派:民窑需按官窑标准制作,成品经严格筛选后进贡。
上等的称为正色瓷,其中最好的部分送入皇宫,供皇室专用,史称“钦限瓷”。次一等的送入工部,供赏赐用,史称“部限瓷”。下等的称为次色瓷,可变价出售……
自此后,官窑工艺流入民间,各省都有烧造。其中就包括山西……明确记载,明代在官府领过税票(类似营业执照),交过课银(上税),又烧过青花的,就只有三家:太原榆次窑、阳泉平定窑,晋中介休窑……
但没上过税,偷摸烧小窑口却极多。比如故宫与山西博物馆珍藏的那两件青花筒式炉,就出自大同马氏私窑……”
赵修能皱起了眉头:“师弟,剩下的,是不是得找一打?”
当然得找,说不好就能找到第五片,更或是六七八九一十片。
要是能把这只盘拼出来,哪怕只能拼出大半,残缺的部分用大漆和瓷粉补上,少说也是五六十万。
实在不行,能把底座拼全也可以,怎么也能卖个十来二十万。
所以,期盼胖老板没说假话,家里真的还有五六箱……
王齐志托着下巴:“那这个窑口,应该还没被发现吧?”
林思成点了一下头:“肯定的!”
这可是天顺青花,如何有发现,新闻早铺天盖地了。
王齐志又琢磨了一下:“要不……咱们试着找一下?”
找啥,窑口?
林思成顿住,若有所思:“老师,今天是不是谈的不顺利?”
要谈的顺利,晚上怎么也要安排一下,不可能这么早回来……
王齐志讪讪一笑:“去的是工业局,见了局长,又见了专门负责澄泥砚厂的副局长。两人挺客气,话也说的很委婉……但说话里话外都一个意思:公示不结束,没有正式列入国家非遗目录之前,技术和数据不可能公开……”
“也不能参观?”
“展厅可以看,制胚车间也没问题,但不能下窑……”
早都想到了。
涉及到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扩大影响力的国家级项目,而且正处于临门一脚的关键时间,哪个敢松这个口?
别说王齐志,哪怕王老爷子来了,估计都不好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