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比捡的还便宜 (4/5)
昌平天通苑,至少四百平的一幢别墅。
所以,如果知道今天还有这一出,他们说什么也要劝一下。
但再想想林思成的性格:要是没有八九成的把握,他绝不会这么着急。
怎么想,怎么有点“过了这个村,哪有这个店”的那种感觉?
两人对视一眼,欲言又止。
林思成拧着车钥匙,“去市鉴!”
郝钧和关兴民齐齐一点头:“对,去市鉴!”
一路很安静,林思成专心致志的开车,郝钧和关兴民坐在后座,不时的交换个眼神。
提前发了短信,关兴民让同事开了备用检测室,各种机器热了个遍。
帮了那么多次忙,林思成也没客气,和申科长简单寒喧了一下,把三幅画交给他:
“先做绢帛材质断代,一看工艺,二看老化程度……”
“其次,笔墨分析:一看墨纹开片,二看渗入程度,三测石墨晶型,四测辅助成分……”
“第三,颜料鉴定:具体成份与氧化程度……第四,再做一下补笔与修复鉴别,先用红外反射成像,再用显微观测……”
“第五、拉曼光谱……第六、多光谱成像……第七、碳十三修正……”
林思成有条不紊,申科长惊了一下,关兴民也惊了一下。
之前只知道林思成眼鉴厉害,不知道他对仪器检测也这么熟悉:没有极为丰富的操作经验,不安能安排到这么细。
但只是好奇,速度一点都不慢。
大多为即时检测,取样后也就几分钟,第一份报告新鲜出炉。
申科长递给林思成,关兴民和郝钧按捺不住,也凑了上来。
绢帛织造工艺特征:三幅均为双丝交织,前两幅质地较密,符合南宋画绢物征。后一幅质地较松,符合明代特征。
但是,关键的就是但是:前两幅蚕丝微黄,绢丝蛋白结晶完全,织成后不超过三十年。
后一幅浅黄,绢丝蛋白微裂,保存时间不超过一百年。
然后是第二份,显微检测:前两幅墨色未形成墨纹开片,戴进那幅墨色只是轻微渗透,氧化过程不超过一百年。
第三份,颜料分析:三幅字画中均有铅白成份。但这玩意有个特点:画时呈白色,自然氧化后会返黑。时间越久,画色越暗。
但一样一样的:前两幅中的铅白没有任何返黑迹像,后一幅倒是有,但极轻微,绝不超过百年。
关兴民和郝钧觉得,前面的和后面的报告压根再不用看,只凭这一份,就能判死刑:
马麟那两副为新仿,而且仿都仿的不伦不类。戴进那一幅,至多算是民国仿。
但林思成一如既往的淡定,眉头都没皱一下。
不由自主的,关兴民又怀疑起来:总不能是民间又出了什么洗货的新技术,就像那樽仿宣德炉?
但想想又不可能:既便能骗过机器,至多也就是骗一两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