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章 确定分析结论 (1/2)
他用手术刀取下一小块胃壁组织和肝脏组织,放在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细胞自溶程度是判断死亡时间的重要依据,胃壁细胞自溶通常在死亡后 4-6 小时开始,肝脏细胞自溶在 6-12 小时开始,结合之前的尸僵、尸斑、腐败特征,综合判断死亡时间在 8 天左右,也就是上周日前后。”
他看向尸体的手部,指甲缝里没有发现泥土或纤维,说明死者在死亡前没有剧烈挣扎,或者嫌疑人在填埋前清理过死者的手部。“死者身上没有携带任何身份证明,衣物也没有明显的标识,说明嫌疑人可能在杀害死者后,刻意取走了能证明身份的物品,掩盖死者身份,增加侦查难度。”
晚上 11 点,解剖工作接近尾声,张林和小林将解剖后的器官逐一放回尸体腹腔,开始缝合。“总结一下,死者的死亡原因明确为机械性窒息,具体方式为颈部被柔软带状物勒压导致呼吸道阻塞;死亡时间综合判断为 8 天左右,即上周日前后;死者在死亡前至少 12 小时未进食,体表无明显抵抗伤,推测死亡时无剧烈挣扎,或与嫌疑人相识,在放松警惕时被杀害。” 张林一边缝合,一边对小林说道。
“那这些结论,和现场勘查发现的线索能对应上吗?” 小林问道,手中的记录板已写满密密麻麻的文字。“完全能对应。” 张林的语气带着肯定,“现场发现的电动三轮车轮胎印记,说明嫌疑人用电动三轮车运输尸体;铁锹划痕证明嫌疑人使用铁锹挖坑填埋;淡蓝色化纤纤维与死者内衣材质一致,深灰色棉质纤维来自包裹尸体的棉被 —— 这些线索结合解剖结论,能还原出大致的作案过程:嫌疑人在室内或隐蔽场所,用柔软带状物勒压死者颈部致其窒息死亡,之后用棉被包裹尸体,用电动三轮车将尸体运至东山公园北侧闲置草坪,用铁锹挖掘坑洞填埋,过程中不小心在树干上留下划痕,衣物纤维脱落现场。”
缝合完毕,张林将提取的血液、肝脏、肾脏样本及死者衣物交给技术科,叮嘱道:“重点检测血液样本中是否有镇静类药物成分,排除嫌疑人先用药迷晕死者再勒压的可能;比对死者衣物纤维与现场提取的纤维,确认是否来自同一来源;另外,对死者的 DNA 进行分型,录入失踪人员 DNA 数据库,尽快确认死者身份。”
走出解剖室,张林揉了揉酸胀的肩膀,窗外夜色正浓,刑侦支队办公楼的灯光依旧明亮。他拿起手机,拨通了李明的电话:“李队,解剖结果出来了,死者死于机械性窒息,死亡时间约 8 天,结合现场勘查线索,推测嫌疑人与死者相识,用电动三轮车运输尸体,棉被包裹,铁锹填埋,目前已提取样本送检,等待 DNA 比对结果确认死者身份。”
电话那头,李明的声音带着欣慰:“太好了,张林,你们辛苦了!这些结论为后续侦查提供了明确方向,我马上安排小王调整排查范围,重点查找上周日前后失踪的 45-55 岁男性,以及有电动三轮车、棉被、铁锹,且近期有异常行踪的人员。”
挂了电话,张林看着小林整理的解剖报告,心中清晰地勾勒出案件的轮廓。虽然死者身份尚未确认,但解剖结论与现场勘查线索的完美契合,让侦查方向逐渐清晰。他知道,只要技术科的毒物检测和 DNA 比对结果出来,再结合小王的走访排查,很快就能锁定嫌疑人,揭开东山公园尸体案的真相。
周日上午,技术科传来最新消息:死者血液样本中未检测到任何毒物成分,排除药物迷晕的可能;死者内衣纤维与现场提取的淡蓝色化纤纤维完全一致,深灰色棉质纤维与常见棉被棉絮成分匹配;死者 DNA 分型已录入数据库,正在比对失踪人员信息。
这些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张林的解剖结论,也让侦查工作更有针对性。李明立即召开案情分析会,确定下一步侦查重点:一是围绕 “上周日前后失踪的 45-55 岁男性” 展开排查,结合 DNA&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