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保障 (2/3)
; 柳青的心终于落回了实处,一股暖流涌上眼眶。她深深鞠了一躬:“谢谢!谢谢吴主任!谢谢各位老师!”
当天下午,柳青拿到了一份盖着红印的《关于将“流光柳丝”柳编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通知书》。薄薄的一张纸,此刻却重逾千斤。
她没有立刻离开省城。在吴主任的引荐下,她又拜访了两位知识产权领域的律师,详细咨询了在预备名录阶段如何进一步巩固保护,如何收集证据应对潜在侵权。
回清河镇的路上,柳青看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心情复杂。
她成功地为工坊、为这项技艺争取到了一面护盾,但她深知,这仅仅是开始。
法律的保护是被动的,真正的传承,终究要靠人,靠产品,靠市场来说话。
秦浩和林薇带来的压力并未消失,但此刻,她的内心更加笃定。她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的身后,有了传承的使命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回到工坊时,已是深夜。工坊里还亮着灯,张磊还在电脑前研究数据,周明还在与一只未编完的篮子较劲,李阿婆在耐心地指导着两个学徒处理柳条。
看到柳青回来,所有人都围了上来。
“青姐,怎么样?”
柳青没有说话,只是将那份通知书轻轻放在工作台上。
众人传阅着,工坊里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小小的欢呼。
“太好了!这下看他们还怎么偷!”
“咱们也是有名分的了!”
柳青看着大家兴奋的脸,也终于有了释然的感觉。
她缓缓说:
“这只是第一步。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不是为了锁进保险柜。接下来,我们要打一场硬仗,既要守住老祖宗的东西,也要让它在今天活下去,活得更好!”
她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那些泛着温润光泽的柳条上。
交货日期越来越近,压力与日俱增。
张磊的ERP系统因为频繁的返工和报废,数据彻底混乱,无法提供准确的进度报告。
大家只能靠最原始的手写记录,效率低下,错误频出。
更严重的是,在一次偶然的检查中,柳青发现为了赶工期,有一批柳条的浸泡时间不足协议规定的一半。
她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拿起一个成品篮子,仔细闻了闻,又用力掰了掰,草药味很淡,韧性也似乎差了些。
“这批柳条是谁处理的?”
她尽量保持平静地问。一个年轻学徒怯生生地举手:
“青姐…是我。我看时间来不及了,就…”
柳青眼前一黑。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批看似达标的产品,很可能在送到潮湿的上海后,再次出现发霉变形的问题。到那时,就不是赔钱那么简单了,整个工坊的信誉都将毁于一旦。
“全部拆了重做!”爷爷的声音斩钉截铁地传来。他在出院之后没有继续监工。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