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兰曦服装 (2/2)
住了,脸上写满了惊讶和不解,不约而同地望向陆阳。
她们心里都在想,我们有多少启动资金,陆阳应该比谁都清楚啊?
之所以不敢多线作战,根本原因不就是钱不够吗?
确定一个产品方向后,从设计、选料、打版、定色,到最终交给代工厂生产,每一步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特别是最后下单生产,工厂都是要求预付大量定金甚至全款的。
而从产品出厂,到铺货上架,再到最终销售回款,中间有漫长的资金占用周期。
以公司账上那点钱,全力押注一个品类都已经绷得很紧了,同时做多个?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就在这时,职业经理人徐璐开口了,她的语气保持着专业和冷静,试图从商业逻辑上解释这个看似“冒进”的提议背后的现实约束:
“陆先生,我们之所以建议初期聚焦单一品类,主要是基于对公司现金流安全的审慎考量。”
她翻开手中的资料,用数据说话:
“根据我们的测算,即便是只深耕一个基础品类,从研发到量产再到营销推广,所需的资金也已经逼近我们目前资金储备的警戒线了。”
“如果同时启动多个产品线,我们的资金链会立刻断裂,风险极高。”
她顿了顿,补充了另一个关键因素:
“此外,从市场推广的角度看,作为一家毫无知名度的新公司,将有限的营销资源集中轰炸一个核心产品,远比分散力量去推几个产品更容易制造声量,也更容易让消费者记住我们。”
“把一个产品做透,是我们现阶段更可行的策略。”
徐璐的解释清晰、理性,完全符合初创企业的生存法则。
陈云曦和李兰在一旁频频点头,这正是她们之前的共识和担忧所在。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陆阳身上,等待他如何回应这个看似无解的资金困境。
陆阳并没有直接反驳徐璐的建议,这并非因为他不认可徐璐的专业判断。
恰恰相反,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徐璐提出的聚焦单一品类、控制风险的策略,对于一家普通的初创服装公司来说,确实是当下最稳妥、最理性的选择。
但是,陆阳清楚地知道,他、李兰和陈云曦面临的局面,与徐璐基于常规经验的判断有着本质的不同。
他们手中掌握的资源和对未来的预判,允许他们采取更加大胆和具有前瞻性的策略。
因此,陆阳的目光越过徐璐,直接落在了真正的决策者李兰和陈云曦身上,他的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创业从来不是一条循规蹈矩就能成功的路。我们要想脱颖而出,需要做的、需要准备的,必须比普通人更多、更远。”
“徐经理建议我们选择一个品类进行重点突破,期待一炮而红,这个思路本身没有错,但它太过依赖于运气和单一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了。”
“对我们而言,把公司的命运押注在一次赌博上,风险其实更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