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在国内卷不过的海蓝低端汽车 (5/6)
的固态电池全覆盖!”
“后年开始,则是向其他厂商提供固态电池供应,目前各大汽车厂商对固态电池的需求非常的迫切,已经有很多人找到我这边说了,不仅仅是国内的,海外,尤其是欧洲市场那边也压力不小!”
海蓝汽车能够顺畅的进入欧洲市场,并不是基于海蓝汽车多牛逼,而是基于徐申学和欧洲那边的财团进行了利益交换……但是就算是利益交换了,但是人家也不能一直眼睁睁看着你利用固态电池大杀四方,把市场给抢光了啊。
利用新技术抢占他们家的市场,得有个限度……现在他们还能忍,但是继续长时间下去,他们就要忍不了了:人家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你海蓝汽车把欧洲市场抢光了,然后他们自己饿死吧……
因此,向欧洲车企放开固态电池的供应也不能拖太久。
这也是属于徐申学和欧洲财团那边利益交换的一部分……
这是欧洲的特殊情况,而国内更不用说了……海蓝汽车就算再牛逼,也不能利用独家的固态电池技术,然后把整个市场都抢光了……这样你让国内一大堆车企怎么活?
然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动力电池贵,占据电动车成本的过半比例呢,而且中低端市场又太卷……低端市场里,谁管你有什么黑科技技术啊,贵了就是卖不出去……
对于海蓝汽车这样的主打技术,玩黑科技的综合智能出行企业而言,亲自搞中低端市场,还没单纯卖固态电池赚得多呢!
而且,海蓝汽车搞中低端市场的能力也不咋滴,主打中低端市场的艾拉子品牌,背靠海蓝汽车集团这个强大的母公司,要人才有人才,要资金有资金,要技术有技术,而且还有全球渠道,愣是卖不过比亚迪……
艾拉这个品牌,今年全球的年销量能够到七八十万辆就撑死了,还没人家比亚迪一半多。
而且在国内被压制的太狠了,艾拉这个品牌的全球销量里,国内销量占比还没有一半……这对于国内汽车厂商而言,就显得不正常了。
因为不仅仅有比亚迪,国内的其他电动车厂商也给艾拉汽车制造了强大的压力……这年头,很多国内的电动车厂商在十万到十五万元级别的车型里,玩性价比玩的太狠了,一个比一个卷。
以至于艾拉汽车卷不过……因为艾拉汽车受限于母公司影响,这成本其实一直拉不下来。
主要是为了自家母公司的声誉影响,他们没办法使用二三线的零配件来压低成本,然后质量控制又比较严格,对安全性也比较重视,最终就导致整体成本比较高。
需要遵照母公司海蓝汽车集团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来做中低端车型,艾拉汽车也很难的……
毕竟很多东西一分钱一分货,想要用好东西,这成本就下不去。
艾拉这个品牌的情况,其实和智云集团昔年搞C系列手机一样,包袱太多,卷不过其他同行……最后智云集团干脆把C系列变成了新云品牌,进行独立运营,以甩开母公司的包袱影响。
当然,汽车和手机区别还是比较大的,虽然艾拉品牌的性价比不高,不过依旧有相当多一部分消费者宁愿为了质量以及安全溢价几万块购买艾拉汽车。
对于艾拉品牌在低端市场的困局,徐申学的意见是:就这么继续做着,大不了以后不做低端市场,专心搞个中端市场也行,十万到十五万价位的核心市场卷不过,那就主打十五万到二十万价位啊!
国内市场搞不过,就去海外啊,自家的全球渠道得充分利用好啊,国内其他汽车厂商对海蓝汽车集团的全球渠道都流口水……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