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赵恒的新动向与舆论造势 (2/5)
定性和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测试。
赵默带领的技术团队,几乎将公司实验室和合作代工厂的测试车间当成了家。他们需要确保风芯一号在数百万次的读写操作、高低温循环、湿热、振动、静电冲击等数十项残酷的测试中,失效率低于一个极其苛刻的指标(DPPM,百万分之缺陷率)。
起初的进展并不顺利。在小批量试产芯片的可靠性测试中,出现了一个诡异的问题:在特定的低温、高负载并发场景下,极少数芯片的PUF响应会出现间歇性不稳定,导致加密验证失败。
这个问题出现的概率极低,可能几万次测试中才出现一次,但对于追求“六个西格玛”(百万分之3.4的缺陷率)质量标准的QTech来说,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怎么办?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实验室里,一个年轻工程师抓着头皮,看着测试台上又一次报错的数据,几乎要崩溃。他们已经连续奋战了快一周,排查了无数可能,问题依然偶发。
赵默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和数据,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嘴唇因为长时间思考和缺水而有些干裂。他没有说话,只是反复地回放着故障发生瞬间的日志和信号记录。
“是不是我们的纠错算法还有优化空间?或者PUF单元本身的抗干扰设计在极端工艺角(Process Corner)下存在弱点?”一个资深工程师提出假设。
“都有可能。”赵默的声音沙哑,“但我们需要定位到最根本的原因。把最近三批试产芯片的晶圆图(Wafer Map)和测试数据全部调出来,对比分析,看看故障芯片在晶圆上的位置有没有规律。另外,联系代工厂,我们需要他们提供更详细的工艺波动数据。”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咖啡杯和外卖盒子堆满了角落,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和焦虑。张伟几次想来给大家打气,都被那种凝重的科研氛围给逼退了,只能默默地让后勤保障好零食和夜宵。
林风也时常过来,但他从不指手画脚,只是安静地看着,或者给大家递上一杯热茶,拍拍赵默的肩膀,说一句“别急,慢慢来,需要什么资源直接跟我说”。他的沉稳,无形中给了团队莫大的支持。
转机出现在一个深夜。赵默在对比了海量数据后,终于发现了一个极其细微的规律:出现问题的芯片,其PUF单元所在区域的掺杂浓度,在代工厂提供的数据中,处于工艺规范边缘值的上限。
“是工艺波动!”赵默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因为激动声音都有些变调,“虽然还在规格内,但在极端低温和高频操作下,这个细微的工艺偏差放大了PUF单元的电特性不匹配,导致了响应不稳定!”
找到了根源,解决方案就有了方向。赵默团队迅速与代工厂的工程师协同,一方面优化了PUF单元的设计,增加了冗余和匹配精度;另一方面,与代工厂一起改进了相关的制程工艺控制,缩小了关键参数的波动范围。
重新流片、测试……当新一轮的可靠性测试报告显示,即使在最严酷的测试条件下,风芯一号的失效率也稳稳地达到了QTech的要求,甚至略有超出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赵默这个平时喜怒不形于色的技术宅,也忍不住和团队成员们拥抱在一起,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灿烂笑容。这场艰苦的攻坚战,他们打赢了!
消息传到林风那里,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接连应对了QTech的严苛认证和赵恒的舆论攻势,整个风行科技团队,包括林风自己,都像一根绷得太紧的弦,急需放松。
恰好,与叶氏酒店项目的系统对接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进入了相对平稳的试运行期。林风大手一挥,决定兑现之前的承诺,组织一次真正的、远离工作的全员旅行,目的地选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