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断供?正好还想换物美价廉的东方货呢! (1/5)
西工大。
阿嚏!阿嚏!
秦亮接连打了几个喷嚏。
“亮子,你怎么了?”沙教授关切地看着秦亮。
“没事,也不知道是谁在背后说我的坏话。”秦亮说道:“我们继续,杨教授,这个三维鼓包式五附面层隔道进气道,要求的加工精度很高,咱们机械系的数控机床,能满足它的加工精度吗?”
杨教授点头:“没问题,亮子,你放心,咱们机械系的数控机床,绝对能满足加工精度要求,你们只管设计,加工的难题,我们来解决!这东西搞出来,绝对是全世界独一份,体现我们西工大实力的啊!”
进气口的设计是一门学问,早期机头进气,效率最高,但是没法安装大直径雷达,慢慢就被淘汰了,两侧进气、机腹进气逐渐成为了主流,西工大首创了两肋进气,就已经是一次革命了。
进气口不仅仅要进气,还得能调节进气量,法制的战机,经常能看到半个尖锥一样的东西,和侧面进气口配合,这尖锥就相当于把米格-21的机头尖锥劈开两半,高速的时候向前伸出,堵住更多的进气口,降低进气量,毕竟速度快了,撞进来的空气就多,不调节的话,发动机会撑到。
到了三代机上,这种进气锥调节的方式逐渐消失,换成了可调节的斜板,比如F-15战斗机,那斜切矩形进气口上唇就可以调节,控制不同的进气量,同时优化激波的位置。
而F-16,干脆用了固定式的皮托式进气道,简单粗暴,速度一旦超过1.6马赫,激波阻力就会大大增加。
不管什么进气口,都可以看到,并不会和机身连接,而是隔开一定距离,再额外增加一个板子,这个板子的作用,就是附面层隔离。
机身表面会和空气摩擦,导致空气减速,所以,机身蒙皮上的空气流速,和机身外面的空气流速是不一样的,紧贴着机身表面的那一层空气,流速都会降低到零!这种空气直接进入进气道,就会导致严重问题,甚至会让发动机停车,流速为零的空气,压根就进不到进气道啊!
所以,得和蒙皮隔开,单独设计一个附面层隔离板。
对于高速飞行的战机来说,随着速度的增加,进气口调节到最小,可能进气量还是多了,这种时候,进气口还得增加放气系统,歼八两侧进气口后方,就有专门的放气活门。
这样,调节机构、附面层隔离板,放气系统等等都是飞机进气口设计所必须的!这些,也都会增加飞机的重量!
对大飞机来说,这无所谓,但是对小飞机来说,这点重量,必须得斤斤计较!
九十年代,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工程师们,开始研究如何取消掉这些机构,研究的结果就是DSI鼓包式进气口,学名则是三维鼓包式无附面层隔道进气道!
这个鼓包就是一个压缩棉,增加压力分布,将附面层的空气推离进气道,就不用怕附面层的空气,尤其是速度减小为零的那些空气对进气口的干扰了。
由于采用了锥形流的乘波体设计,总压恢复较高,加上不需要各种辅助结构,可以降低几百公斤的重量!
结构简单重量轻,阻力小,而且还隐身,毕竟这个鼓包能更好地挡住里面的发动机叶片!
但是,这东西可不一般,设计的时候,需要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精心设计三维压缩面和进气口,同时,在生产的时候,这个外形也必须要高精度,稍稍有差池,效果就全没了!
这设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