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规则之下 (1/5)
第一节
“像最普通的人那样相处。”
这条由我划下的界线,成了我们之间一道无形却坚固的堤坝。方舟以一种令我惊讶的、近乎虔诚的姿态遵守着它。
他依旧会来“拾光”,但不再有那些恰到好处的拿铁。我们像两个拼桌的陌生人,各自占据长桌的一端。他处理他仿佛永远也处理不完的“投资”事务,我继续在求职网站和历史资料间切换。
只是,沉默成了我们之间最主要的状态。
这种沉默与之前那种舒适的静谧不同,它充满了未被言明的试探与克制。我能感觉到他目光偶尔的停留,沉甸甸的,带着研究的意味,但每当我抬头,他又会不着痕迹地移开。
他在观察,观察我这个“低熵体”在没有他特殊关照的情况下,如何运转。
这让我感到一丝莫名的恼火。我故意把键盘敲得略响,故意在接到一个面试通知电话时,用他能听到的音量确认时间和地点。
“恭喜。”在我挂断电话后,他忽然开口,声音平静无波。
“……谢谢。”我有些生硬地回应,“只是一家小公司的文员。”
“一切都有开始。”他回了一句无比正确且平凡的客套话。
看,他正在努力扮演“普通人”,甚至模仿着普通人的对话。但这模仿因为过于刻意,反而显得笨拙而疏远。那个在资料室里一语道破“宇宙密码”的方舟,此刻被套上了一个名为“寻常”的枷锁。
我忽然觉得有些无趣,甚至……有一点连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失落。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末。市博物馆的良渚文化特展正式开幕,我作为前期参与过部分资料翻译的“编外人员”,受邀前去参观。
人很多,熙熙攘攘。我挤在人群里,看着玻璃展柜里那些浸润着千年时光的玉琮、玉璧,试图找回在资料室时那份宁静的心境。
“这件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与我们之前讨论的‘密码’有关。”
一个低沉的声音在我身侧响起。
我心头一跳,猛地转头。方舟不知何时出现在我身边,他今天穿得更休闲了些,少了些许商界的凌厉,融在参观的人流里,除了过分出色的相貌,看起来……竟真的有几分像个普通的文史爱好者。
“你怎么在这里?”我下意识地问。
“博物馆是公共空间。”他答得理所当然,目光却落在眼前的玉琮上,仿佛只是偶然遇到,随口讨论,“你看它的线条,比早期更为流畅、抽象,这意味着‘密码’的编码系统在进化,变得更复杂,也更……优雅。”
他用的依然是那些非常规的词汇,但在此情此景下,却奇异地贴合。
我被他的话吸引,暂时忘记了我们之间别扭的规则,顺着他的思路看过去:“所以,它承载的信息量更大了?关于权力,关于祭祀,关于他们理解的天地……”
“或许,还有关于如何维系一个庞大部落联盟的‘统治程序’。”他补充道,语气里带着学术探讨般的严谨。
我们隔着玻璃展柜,就一件五千年前的玉器,低声交谈起来。他引经据典,思维缜密,我则从历史演变和人文视角补充。没有能力的展示,只有知识与思想的碰撞。
那一刻,规则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