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风起云涌心事忙(三) (3/5)
云。赵不凝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他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但他别无选择,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他必须迎难而上。
他重新回到案前,拿起笔,开始批阅奏章。他知道,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这场风雨飘摇的战争中,为大宋赢得一线生机。烛火在他身后摇曳,映照着他孤独而坚毅的身影,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
范仲淹领旨出征的第三日,建宁城下起了入秋的第一场冷雨。赵不凝站在紫宸殿的丹陛上,望着连绵的雨丝打湿了殿前的梧桐叶,眉头紧锁。内侍递上的军报还带着墨香,却让他的心沉到了谷底 —— 范仲淹的先头部队在瓦亭川遭遇西凉骑兵伏击,折损了三百余人。
“陛下,户部尚书包拯在殿外候着,说有要事启奏。” 张茂则轻声禀报,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他看到皇帝手中的军报边角已经被捏得发皱,知道前线的失利让陛下更加忧心忡忡。
赵不凝叹了口气,摆了摆手:“让他进来吧。”
包拯一身青色官袍,步履沉稳地走进殿内,雨水打湿了他的袍角,却丝毫没有影响他挺拔的身姿。他刚一进殿,就跪地奏道:“陛下,臣有事启奏。如今西北战事已起,粮草消耗巨大,户部库存告急,恐难以为继啊。”
赵不凝闻言,心中一沉。他知道粮草对军队的重要性,若是粮草不足,前线的士兵们如何能安心作战?
“包爱卿,可有什么解决之法?” 赵不凝急切地问道。
包拯抬起头,目光坚定:“陛下,依臣之见,可向各地富商募集粮草,许以官职或赏赐,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可暂时削减宫中用度,节省开支。”
赵不凝沉吟片刻。向富商募集粮草,恐怕会引起富商们的不满;而削减宫中用度,又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眼下情况紧急,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好,就依包爱卿所言。” 赵不凝点头说道,“传朕旨意,令各地官府向富商募集粮草,凡捐献粮草者,按数量授予相应官职或赏赐。同时,宫中用度削减三成,非必要开支一律暂停。”
包拯领旨谢恩后,便退了下去。赵不凝看着他的背影,心中稍感安慰。包拯一向刚正不阿,由他来负责募集粮草之事,想必能顺利进行。
然而,事情并没有赵不凝想象的那么简单。几日后,包拯再次入宫禀报,说各地富商大多不愿捐献粮草,即便有少数愿意捐献的,数量也极为有限。
“为何会这样?” 赵不凝不解地问道,“朕已经许以官职和赏赐,他们为何还不愿捐献?”
包拯叹了口气:“陛下,富商们担心战事久拖不决,届时陛下能否兑现承诺还是未知数。而且,一些官员趁机敲诈勒索,富商们更是敢怒不敢言啊。”
赵不凝听后,怒不可遏:“岂有此理!这些官员竟敢如此放肆,败坏朕的名声!包爱卿,你即刻查明此事,严惩不贷!”
“臣遵旨。” 包拯应道。
包拯退下后,赵不凝独自坐在龙椅上,心情沉重。粮草问题还未解决,又出现了官员敲诈勒索的事情,这让他更加头疼。他知道,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前线的战事。
就在这时,张茂则匆匆走进殿来:“陛下,辽国使者求见。”
赵不凝一愣,辽国使者此时前来,不知有何用意。他沉吟片刻,说道:“宣他进来。”
辽国使者身着华丽的锦袍,昂首阔步地走进殿内,脸上带着一丝傲慢。他先是向赵不凝行了一礼,然后说道:“吾皇听闻大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