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201.写论文的一点细节 (2/3)

始思考文献材料和论文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段话在哪一部分能用得上。

    这样,之前看过的文献和材料,都可以被归入到各个一级标题下面去。

    也就是说,各种素材、资料和观点,开始融入大家自己的分析框架了。

    按照这种方法去整理,或许论文还没开始写,已经有好几万字了。

    而这样做最大的意义是,论文已经在进展中了。

    有了思考框架,而且也有了与之相应的材料。”

    说着说着,李素英从随身包包中取出三篇论文,发给台下的三位学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大家一边对照着白板上的思路,一边查看成熟的论文结构,理解顿时加深了不少。

    李素英结合着自己的论文,在白板上画着思维导图,开始讲述心得。

    “就拿我这篇发在期刊上的论文来说,我向大家完整展示了这个整理思路的过程。

    我把自己为写这篇文章看的书、文献进行了摘抄,并把它归入到框架中。

    大家可以想象,我在论文最初的框架完成以后,会形成一个篇幅不算小的文档,里面有我的框架以及摘抄的素材。

    这其实是我所有论文写作的第一步。

    我在具体写作的时候会另开一个文档,而把这个原始文档保留下来,因为它能帮助我思考和整理这些素材。

    大家想,完成这样的工作意味着什么?

    这时我可能已经看了几十份资料,并经过一个初步的消化,而当这样一个包含大量资料的文档完成以后,这就意味着我的论文的基本素材都有了。

    这种写作方式,在中国文学的传统里面通常是被看不起的,但据说李商隐就这么写作。

    据说他习惯把那些临时想出来的好词好句,放在一个小布囊里面,甚至各种典故的用法,也都提前想好,到他写作的时候就把这些东西都放在桌面上。

    所以别人嘲笑他说,伱这叫‘獭祭’,什么意思呢?

    水獭吃鱼之前,要把所有的鱼捕好,一条条摆在岸边,然后再开始吃。

    这样的写作方式就像水獭吃鱼一样。

    总之,大家要注意学术写作,和文学写作的差别。

    文学写作往往是基于灵感、基于天赋的。

    我们从小经历的写作训练,往往是天才式的写作。

    给你一个题目,要求倚马可待,一挥而就,文不加点,下笔万言。

    这是我们觉得最好的写作,但这不是学术写作。

    当然,其实文学写作也有区分,有纯粹灵感天才型的,也有那种像贾岛这种苦吟派。

    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要反复推敲。”

    不知不觉间,一个多小时悄悄过去。

    “那今天我就讲这么多,下次碰头的时候,我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消失的画中人 废土开发日记 老祖真的是太牛了 穿书七零:首长别追了!假千金只想苟! 末日天灾:我自杀戮中崛起 朕,基建,但乙女游戏 波澜再起:侯府夫人上位路 年代:邪本是道,我有仇必报 销魂灯 娇软通房
相关推荐:
穿书七零:首长别追了!假千金只想苟! 开局就分遗产,我痛宰白眼狼们 未来聊天群,我靠吃瓜成首富 都重生了谁还当男模,我要当男神 穿越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