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江南布网,北疆磨剑 (1/2)
心意既定,方云行事便愈发有了章法。
江南虽好,商贸繁盛,信息流通也快,但终究是孤身一人。许多决策需要商议,诸多想法需要有人执行,更重要的是,身边缺少一个能绝对信任、又能理解他宏图伟略的臂助。
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柳如意。那个在北风城书房中,心思缜密、处事周全,在他突破时默默守护,临行前道出“等你回来”的女子。
如今赵元朗已返回北疆坐镇,以他的能力和威望,足以稳定大局,协调各方。柳如意留在北疆,作用反而没有跟在自己身边大。
“是时候让如意南下了。”方云思忖着,“她精于内政,对数字敏感,更有不俗的商业头脑,正是我在江南急需的人才。而且……”他脑海中浮现出柳如意清丽的容颜和那双充满信任与关切的明眸,心中泛起一丝暖意和莫名的牵挂,“有她在身边,许多事也能有个商量的人。”
他不再犹豫,立刻修书一封,用加密的方式,通过苏家建立的秘密信道,火速发往北疆。信中,他简要说明了江南的局面和未来的规划,明确要求柳如意将手头工作交接给可靠副手,尽快轻装简从,秘密南下临安城与他汇合。
处理完这件事,方云感觉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仿佛有了更强的底气。他重新将精力投入到对江南市场的深入摸索中。
这些日子,他并未急于扩张生意,而是像一个最耐心的猎手,细致地观察、倾听、融入。他不再仅仅局限于临安城,而是以行商的名义,乘船往返于苏州、松江、扬州等几大繁华州府。
他流连于各大茶楼、酒肆,那里是三教九流汇聚之地,也是各种消息和商机萌芽的温床。他
倾听商贾们谈论丝绸、茶叶、瓷器的行情波动,盐引的配额之争,漕运的利弊,甚至海外番舶带来的新奇玩意。他也混迹于码头、货栈,观察货物的吞吐、人力的调配,了解底层行会的规矩。
凭借其沉稳的气度、不俗的谈吐,偶尔透露出的对某些新奇事物的“独到见解”,以及通过苏家渠道换来的充足银钱,他很快便结识了不少人。
有三代经营丝绸、人脉深厚的老字号东家;有专跑海外、胆大心细的海商;也有在本地手眼通天、掌管着脚夫苦力行会的头面人物。
这一日,他受一位新结识的松江布商邀请,参加了当地“织云商会”举办的一场小规模品鉴会。与会者多是江浙一带的布商、染坊主,以及几位据说与应天府官营织造局有些关系的掮客。
品鉴会上,各色新出的绫罗绸缎琳琅满目,众人品评议论,气氛热烈。方云大多时间只是静静聆听,偶尔在有人问及北方风物或某些特殊染料时,才从容应答几句,言之有物,却从不喧宾夺主。
“……如今这苏绣固然精美,但花色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些,番邦来的客商都有些看腻了。”一位大腹便便的染坊主抱怨道。
“李东家所言极是,”旁边一位精瘦的布商接口,“若能有些新奇花样,或是……嗯,像前阵子苏家突然推出的那种‘流光锦’,在阳光下能泛出不同色彩,那才叫抢手货!”他说着,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方云。在场不少人都知道,这位方公子与苏家关系匪浅。
方云微微一笑,并不接话。那“流光锦”不过是他利用一些光学原理和特殊织法给苏家的一点小建议,没想到反响如此之好。但他深知怀璧其罪的道理,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时,那位与官营织造局有联系的掮客凑近方云,压低声音道:“方公子,听闻您与北边有些来往?不知可否弄到一些上好的北地皮货?尤其是白狐裘、紫貂皮,宫里几位贵人甚是喜爱,价格嘛……绝对让您满意。”
方云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