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 慢点来,比较快 (2/7)
体验过。
如今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早就练就了一身防备——别人夸他一句,他得琢磨半天是不是话里有话,是不是哪个“老阴比“又要给他下套。
唯独罗浩这不咸不淡的一句评价,才能让他像个得了奖状的小学生似的,心里美得直冒泡。
方晓偷偷掐了下自己的大腿,生怕这副傻笑的样子被旁人看去,可眼底的喜色怎么藏都藏不住。“还有别的么方主任。”
“暂时没有……不对,小孟偶尔说话,说的也都是实话,但问题就出在实话上。”方晓斟酌了几秒钟后才描述自己心里不太确定的内容。
“哦,方主任是说情商不够高吧。”
“对对对。”方晓举例说明,把今天会诊的时候“小孟”直接说骨科的治疗方式有问题拿出来。
“这的确是,可暂时没办法。”罗浩摇头,“人类的行为活动有着高度的不可控性,连人类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下一秒笃定会做什么。情商这类的,暂时排后面一点。”
“啊?我看之前按压机器人和患者聊的不错啊。”
“那只是聊天,按压机器人在患者眼中看起来只是普通医生,但再普通的医生也有天然的神圣性,所以胡说八道的聊天不会涉及方主任你说的内容。”
罗浩缓缓道出限制AI机器人言语功能的缘由——这些冰冷的机器终究难以驾驭微妙的人情世故。
他指尖轻叩桌面,语气里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严谨:“语言大模型的研发者们往往沉浸于代码世界,他们构建的AI自然也欠缺那份人情练达。“
说到这里,罗浩眼中闪过一丝追忆:“就像钱老当年在MIT执教时,也是出了名的冷面严师。可一回国,就变成诲人不倦的慈祥长者。“
他苦笑着摇头,“这里头的门道太深——技术可以突破国界,但为人处世的智慧,终究要在特定的文化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
窗外的树影婆娑,在罗浩的白大褂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方晓忽然意识到,这位看似冷静的教授,其实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科技与人文的边界。
“罗教授,我觉得这个大模型更多,比医疗活动多。”方晓不解。
“不一样,大模型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人脑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现在的研究发现涉及到量子层面的内容,所以呢,你说这玩意靠谱不。”
“好像是诶。”方晓附和道,但显然他对此一点概念都没有。
罗浩想想,举了个例子。
“方主任,你说英子的导弹和飞机为什么越来越差?”
“印度人太多!”方晓用罗浩的口吻回答道。
“哈哈哈。”罗浩大笑,“那是一方面,主要是他们没有高等级的风洞。咱们用了60年的时间弄出来只作用0.1秒的顶级风洞,有什么想法就放进去吹一吹。”
“英子那面全都是跑数据。不能说跑数据不对,但大模型用到的公式就是真理么?我看未必。那只能算是从前的经验总结,想要永远有效,现在看是痴心妄想。”
“哦哦哦,ai机器人也一样,需要跑数据,不断修改,找到公式。而且涉及到量子层面的不确定性,就要基础理论出现重大的改变,是这个意思吧。”方晓问道。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