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 雨过天晴,撸起袖子放心大胆的干 求全订 (3/5)
报纸上,对他都已经是一片倒的抨击攻讦,可到目前为止他都没怎么回应。
是宠辱不惊,还是居功自傲懒得回应?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年轻的“改开先锋”身上,想看看他会说什么?
是针锋相对的反击?
还是息事宁人的和解?
程学民站起身,没有看稿子,声音平静却有力: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同行,你们好!”
顿了顿,程学民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
从前排的文坛泰斗到后排的青年作家,最后落在那些眼神复杂的地方代表脸上。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话筒传遍整个礼堂,带着一种穿透喧嚣的沉稳:
“我是程学民,目前在燕影厂学习实践,同时也是燕京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先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刻意淡化了“改开先锋”的头衔。
继续说道:
“刚才听了各位领导的发言,很受启发,我想谈谈自己对文学的一点理解……”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连咳嗽声都停了。
李默安皱起眉头,摸出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哗众取宠”四个字,安绍康则攥紧了口袋里的发言稿,指节泛白。
程学民开篇先说了一些很‘雅’的东西,都让大家全都以为,他这是要息事宁人的时候。
却是又见其话锋一转,说完‘雅’之后,就又开始说‘俗’啦!
话锋借着老领导刚才提到的中心思想,接着说道:“刚才老领导说‘艺术更需要人民’,这句话让我想起在陈家沟拍电影时的一件事。”
“陈家沟有位王老汉,七十多岁了,不认字,却能把《三国》里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
程学民的声音里带着笑意,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位蹲在门槛上抽烟的老人:
“他告诉我,年轻时听书先生讲‘关羽温酒斩华雄’,能让全村人忘了下地。我问他为啥喜欢这些故事,他说‘听着解气,像咱庄稼人自己的仗。”
“这让我想到,我们总说文学要‘高于生活’,可如果离生活太远,老百姓听不懂、不爱看,再‘高’又有什么意义?”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李默安的方向,却没点名,“有人说我写《木棉袈裟》是‘堕落’,说通俗是‘糟粕’。
可我前段时间回老家,见过老乡把撕下来的报纸连载贴在炕头上,夜里就着煤油灯看;
在陈家沟,剧组的《故事会》被翻得卷了边,连放牛的孩子都能背出两段。”
台下开始有细碎的掌声,来自那些常年深入基层的文艺工作者。
黄健中激动地直拍大腿,差点把手里的胶片盒碰掉。
他想起在陈家沟拍《太极》,程学民坚持要加一段老农打太极的戏,说“这才是真正的太极,在田埂上,在晒谷场,不在书本里”。
“我不否认严肃文学的价值,”程学民的声音温和却坚定,“就像没人会否认牡丹的雍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