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唤起“十字军” (4/9)
罗马帝国的复兴和崛起被整个欧洲视为一项伟大的奇迹,连续几次的大型盛典和日渐频繁的商业活动让不少欧洲学者对东罗马帝国的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西欧人对东帝国的态度从轻视转向推崇,“希腊帝国”这种蔑视性称呼逐渐消失,人文主义者开始将东罗马帝国视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完美继承者,是真正的“文明之光”。
事实本就如此,当你手握霸权时,歌颂与赞美自然而来,文明与野蛮如何评判,由强者进行定义。
在此背景下,西欧的人文主义者们总结出了东罗马帝国崛起的三大因素,分别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开放自由的民间社会风气与资本主义的先进发展模式,主张效仿东罗马帝国进行改革,实现国富兵强。
在西欧几个国家中,英格兰和法兰西在改革之路上走的最远,百年战争的结束让英格兰人和法兰西人逐渐形成了身份认同,路易十一和爱德华四世逐步收回地方权力,加速中央集权,这两个国家正在迅速从贵族封建制向集权君主制转变。
英格兰约克王朝的爱德华四世虽然私德有缺,但的确是一位十分精明强悍的君主,血腥而残忍的玫瑰战争让英格兰的封建势力大为衰微,爱德华四世的中央集权改革能够较为顺利地逐步开展,约克王朝虽然未能维持长久,但的确为都铎王朝的集权巅峰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西欧学者还将东罗马帝国的政治理论称为“爱琴海主义”,即通过残酷的对外剥削实现原始积累,扶持本国工商业,通过各种手段让农民进入城市,成为资本主义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在英国,情况又有些不同,在大规模航海殖民开始之前,对自己人的剥削和压榨率先开始了,古老贵族和新生资本家们联合起来,将“爱琴海主义”中的《圈地运动法案》单独拎了出来,认为这种方式能够使经济迅速繁荣,要求国王放开管制,允许贵族地主们将大量的公用土地和农耕用地圈占起来,用以蓄养绵羊和山羊,将羊毛卖给大城市中的工坊主,集中生产各种织物。
在这个时代的英格兰,养羊所需的劳动力比种地少很多,羊毛能够带来的经济收益又比粮食高太多,愿意改变者挣得盆满钵满,固步自封者则因为大航海及商品经济大发展所带来的价格革命走向贫穷,血淋淋的现实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们不改。
由于东罗马帝国所带来的连锁反应,英格兰在15世纪末开始的第一轮圈地运动比原时空中更加暴烈而残忍——贵族老爷们找到了理论支持,拥有了可以借鉴的成功先例,就连国王也认为这种模式对国家有利。
要知道,在原时空中的第一轮圈地运动里,英王陛下可是对圈地规模进行了不少限制,对平民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尽管他们的初心只是害怕暴乱的流民。
真正将大量英格兰百姓逼上绝路的是第二次圈地运动,主导这场“平民浩劫”的不是国王,而是成功走上前台,自认为代表进步的议会。
客观上来说,英格兰王国在这几年里的大规模圈地运动的确令城市工商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羊毛出口额度迅速减小,呢绒出口额度迅速增加,英王爱德华四世的钱包迅速充裕了起来,每一天都有大量的流民涌入伦敦城,成为纺织工坊的廉价劳动力。
但是,东罗马帝国的原始积累可是建立在几十年的对外剥削上,“圈地运动”的主要受害者也是安纳托利亚穆斯林,直接或间接受到东罗马帝国剥削压榨的人口数目接近一个亿,东罗马帝国以最恶劣的手段吸取着半个世界的鲜血,成功实现了最美好的愿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少地让自己人承担代价。
至于英格兰,他们的对外剥削尚未开始,必要的牺牲大多由自己人来承受,尚未完成初步积累的城市工商业撑不起如此庞大的流民人口,大量的流民饥寒交迫。
再者,东罗马帝国虽然没有英格兰那么优良的煤铁资源,没有潜力巨大的内河网络,但东罗马帝国的几片领地也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充足的光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道路——爱琴海南部沿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