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联合纺织卡特尔 (2/8)
“如果您的这些成果只算是小成就,恐怕这世界上也没几个人敢称成功了。”
“哪里哪里,这都有赖于陛下的支持,我们只不过是跟着喝了一口汤罢了……”
面对帕夫洛斯的吹捧,扬纳还是一味谦让,似乎对这些荣誉并不重视,但心里却还是十分开心。
二十年前,扬纳只是一个在君士坦丁堡从事农产品交易的小商人,收入不算高的他却有一颗实现人生飞跃的野心,总喜欢在君士坦丁堡内走街串巷,四处寻找着发财的机会。
那时的东罗马帝国刚刚开启殖民探索,以直接掠夺和欺骗性贸易为主,从远方归来的水手们个个腰缠万贯,花钱大手大脚,这一现象极大刺激了尚且贫穷的扬纳,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要想实现阶级跨越,要想实现一夜暴富,最好的办法就是踏上通往远方的航船。
扬纳是个很有干劲的人,立马变卖了所有家产,向父母和长兄请辞,踏上了一艘开往西非的航船。
抵达几内亚湾区后,由于扬纳患有轻型地中海贫血,反而能够在内陆地区比别人坚持更长时间,他在这一带四处走访,做过小生意,干过杀人劫财的勾当,也见识过东罗马水手是如何用玻璃珠换取金首饰的,对东罗马帝国的早期殖民地思路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
但是,与其他贪图一时钱财的冒险家不同,扬纳在考察中得出了一个结论——金银,宝石,香料,工艺品,这些都是次要的,暂时的,不长远的,真正重要而长远事物的只有两个,那就是永恒的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一代代的人群。
扬纳曾是个农产品小贩,在贸易侧重上也更加倾向于农产品,他曾试着在殖民地购买了一片庄园,雇佣当地人种植粮食和蔬菜,但最终没能取得预想中的成功,那里的土地不适合种小麦,那里的土著也在农业上天赋平平,蹉跎一年,扬纳几乎没挣到多少钱。
然而,就在心灰意冷的扬纳准备变卖庄园,重新回归君士坦丁堡时,东罗马帝国的航船将从埃及人和印度人手中得到的优良棉种带到了西非,并在这里成功种出了印度棉。
看见白花花的棉球,扬纳陷入了一阵狂喜,他知道这是多么珍贵的手工业原料,知道这种东西只有在天气较热的地方才能种植出来,也知道在当时,整个基督教世界几乎没有任何一片能够提供大量棉球的种植基地。
于是,扬纳将自己的庄园种上了棉花,使用土著奴隶作为廉价劳动力,成为了白金港最早的一批棉花种植园主,成为了东罗马帝国“棉花霸权”的奠基人之一。
后来,扬纳也逐步发觉了西非棉花种植的天然劣势——树林太过密集,沿海土地狭小,大量的肥沃土地被内陆土著占据,那里充斥着蚊虫疾病,根本无法深入。
苦思冥想和数年实验之后,扬纳找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并将其上交给帝国中央,试图借助强大的中央力量来完成他的目标。
他的设想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并要求殖民地官员和种植园主加以实施,迅速实现了初步成功。
他构想出来的新模式被称为“扬纳模式”,这种模式的主旨十分简单——在面对热带非洲这种难以进入的殖民地时,不再由东罗马殖民者亲自打理种植园,而是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将种植业务承包出去,让内陆土著自己种植,东罗马帝国只在沿海港口负责统一收购。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内陆土地和内陆劳动力利用起来,迅速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东罗马殖民者不需要继续忍受难耐的高温酷暑,不需要面对土著的明枪暗箭,不会与本地土著产生太大矛盾,还能使殖民者与殖民地土著之间形成一条名为利益的锁链,双方关系在表面上不再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而是原材料收购商和原材料供应商。
当然,坏处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