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朝圣者之路 (7/8)
所能接受的最高价格上,将他们最后一丝血汗剥削干净,然后再把他们直接扔在北非或巴尔干的港口里,任他们自生自灭。
当然,船不跑空,居住条件最差的底舱是属于贫困移民的,上层舱室则属于高层土著,他们会前往东罗马帝国本土,挑选自己心仪的女性公民结为婚姻,完成殖民政府的强制要求。
这些人虽然被视为土著,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有钱。
这些年来,东罗马帝国的男女比例本来就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失调,妇产医学的提升让女性难产率大大降低,持续不断的战争,开拓,航海,殖民和流放则让大量的男性公民死亡或流出海外,女性占比竟然超过了男性。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因素当属突厥女性的归顺,在穆斯林世界中,女性无法掌握生产资料,无法参与政务或是成为神职人员,对宗教的狂热程度远远低于男性,加上性格比较温和,对民族没什么概念,愿意皈依的突厥女性远比男性要多。
这些多出来的女性要么在城市中充当底层劳工,要么成为妓女或情妇,生活水平很低,更别提生而为人的尊严和自由,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也算是一件好事。
于是,一连串的产业链在金钱的刺激下茁壮成长了起来,帕切科的父亲便是一位“移民中介”,靠着欺骗同胞吸取他们最后的鲜血。
贫困土著往往会为了一张船票变卖家产,往往会斩断与家乡故国的所有联系,土著地主们继续扩大着私有田地的面积,继续与东罗马资本家狼狈为奸。
他们依靠农业输出就可以挣大钱,生活所需的各种奢侈品都可以从东罗马资本家手上购买获得,农业技术的提升让他们不再需要那么多的佃农,对于他们而言,这些多出来的贫困人口不再是上好的劳动力,而是随时都可能引发暴乱的“火药桶”。
为了刺激移民市场,东罗马资本家和土著买办无所不用其极,一些教士也被他们收买或哄骗,他们利用了贫困土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在恐惧之下诞生出来的极端宗教狂热,将这种移民包装为“为追求幸福而进行的伟大朝圣”,同时拥有世俗和宗教上的双重进步意义。
于是,这条浸透着鲜血,充斥着欺诈的移民之路被有心人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朝圣者之路。
“话说,那些野人来到帝国本土后,真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么?”
西维斯喝干麦酒,看向帕切科。
“毕竟,他们可不像我们那样接受了整整三年的罗马教育,都是一群半开化的野蛮人。”
“那就看跟什么比咯。”
帕切科有些醉了,摇晃着脑袋。
“如果是跟埃律西昂的生活相比,那肯定是幸福而美满的,毕竟在这里,到处都缺人,到处都有机会,想饿死都难。”
“这门生意刚刚进行了不到两年,有些移民通过读书认字拿到了完整公民权,通过考试当上了文官,有些移民被教会选中,成为了教士,有些人在工坊打工,有些人给别人当佃农,有些人则前往安纳托利亚搏一片未来,甚至成为了牧场主。”
“有些功成名就的移民会回去炫耀,这也进一步刺激了野人们的移民积极性,他们还真的以为只要去了帝国本土,人人都能当上牧场主呢。”
帕切科哈哈大笑。
“实际上,也就那些获得成功的移民有能力衣锦还乡了,其他人的信息压根就没办法传回埃律西昂。”
“不过,现在的帝国的确比较包容,经济太好,每个人忙着挣钱,矛盾都被压下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